朋友,您注意到了吗?7 月 24 日还是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,可转天 7 月 25 日,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迎来农历七月初一,而是闰六月初一。
这就是:传说中的“闰六月”!
那么,什么是“闰六月”?
它为啥会来,又有啥特别之处呢?
下面,谭天道地,为你解读。
闰六月从哪来?
咱中国的农历,那可是个 “混血儿”,兼顾了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,是阴阳合历。
月亮绕地球一圈,大概是 29.5 天,所以农历一个月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长。
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,得 365 天左右,这和 12 个农历月的总天数差了不少。
要是一直这么下去,农历的月份和实际季节就得乱套,冬天说不定都能跑到夏天的位置去。
咱聪明的老祖宗为了解决这问题,想出了设置闰月的法子,而且还定下了 “十九年七闰” 的规矩,也就是在 19 年里安排 7 个闰月,这么一来,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就基本能对上了。
那为啥今年是闰六月呢?
原来,农历历法规定,每个农历月都得有一个中气,像雨水、春分、谷雨这些都是中气。
要是某个月里没有中气,那就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。
今年 7 月 22 日(农历六月二十八)是中气大暑,下一个中气处暑在 8 月 23 日(农历七月初一),这中间从 7 月 25 日到 8 月 22 日的农历月里,只有一个节气立秋,没有中气,所以这个月就成了闰月,又因为上一个月是六月,它就被叫做 “闰六月” 啦,而且这个闰六月有 29 天呢。
闰六月不罕见,本世纪它要来 6 次
您可别觉得闰六月有多稀奇,在本世纪这 100 年里,它总共会出现 6 次,分别是 2017 年、2025 年(也就是今年)、2036 年、2055 年、2074 年和 2093 年。
它出现的频率仅次于闰五月,还算挺常见的。
不过,它的出现时间也没啥特别规律,有时候相隔 19 年,像 1960 年和 1979 年;
有时候相隔 38 年,比如 1835 年和 1873 年;
还有像 2017 年和 2025 年,就只隔了 8 年。
闰六月与农事
闰六月的出现,往往会带来气候上的变化,对咱农业生产影响可不小。
老一辈人总结了好多关于闰六月的农业谚语,像 “双春夹一闰,春寒逢秋旱”,意思是一年里要是有两个立春还碰上闰月,春天可能会冷,秋天容易旱;
还有 “闰六月,粮仓瘦”,说的就是闰六月可能会影响庄稼收成。
从气象学角度看,闰六月可能让三伏天延后,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和雨季撞一块儿,农作物的生长就容易受影响。
像《齐民要术》里就记载,闰六月会让秋播推迟,影响农作物生长;
明代《天工开物》也提到,闰六月多雨,晚稻可能会烂根,收成也就跟着打折扣。
就拿今年来说,农民朋友可得多留个心眼,提前做好应对准备,像晚稻种植时间可能得调整,避免因为气候影响了收成。
闰六月习俗知多少?
因为闰六月天时特殊,民间也有不少相关习俗和禁忌。
很多地方把闰月看作 “虚月”,觉得时空秩序进入了特殊状态,这期间不太适合过寿、动土、迁居这些大事。
有些地区还有特别的穿衣讲究,比如属蛇的人要穿红来纳吉,属马、羊、狗的人就得避开红色,免得 “火气相冲”。
还有闰月送鞋的习俗,闺女给父母送鞋,寓意着 “添寿走运”;
有些地方的乡邻女性,会借着闰月喝茶聚在一块儿,聊聊农事、联络感情;
一家人还会搞个闰月聚餐,图个团圆。
另外,《黄帝内经》里说 “夏伤于湿,秋必痎疟”,提醒咱闰月湿气重,平时可以多吃点绿豆、薏仁这些食物,祛祛湿气、预防疾病。
闰六月,看似只是农历里多出来的一个月,背后却藏着老祖宗的天文智慧,关联着农业生产,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。
对此,你怎么看?欢迎留言讨论!
我是谭天道地,欢迎关注我。